
膏劑是祖國醫學的一類古老劑型,其淵源久遠。早在《山海經》中就記載了羯羊脂,用于涂搽皮膚以防皸裂,可以說是最原始的膏藥;《黃帝內經》中記述了“豕膏”,“癰發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日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內經至真要大論》:“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之,適事為度。”其中所指的“摩之、薄之都是后代膏藥的濫觴”。南北朝時稱膏劑為“膏方”或“薄”。唐代也有“摩膏”的稱謂。明清時代將唐代的“煎”改稱為“膏滋”或“膏”,并納入了膏劑的范疇。這樣,膏劑的品種更加豐富了。隨著歷史的發展,膏劑的用途逐漸擴大,不但治外病用膏,治內病也用膏。清吳師機《理淪駢文》,對膏劑的方藥、應用和制備工藝均進行了專門的論述,并創造出了白膏藥、松香膏藥等膏劑類型。隨著透皮給藥系統(TDDS)的研究迅速發展,外用膏劑的應用范圍也更為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