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醫藥分家”而生的藥房托管,在經過了16、17年轟轟烈烈的擴張之后,進入18年后,仿佛一夜之間,成了過街老鼠。越來越多的省份出臺政策來禁止藥房托管。
與此同時,與藥房托管類似的檢驗科托管也同樣被推上風口浪尖。行業質疑,檢驗科托管還能堅持多久?
藥房托管
因醫藥分家而生,因醫藥分家而死
醫藥分家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核心部分,目標是切斷藥品銷售和醫院之間的利益關系,避免過度醫療、大處方。
隨著“藥品零差率”、取消“以藥養醫”、實現“醫藥分家”等醫改政策的實施,醫院藥房已逐漸從收入部門變為成本部門,醫院希望“甩包袱”。于是,藥房托管來臨。
因“醫藥分家”而生,藥房托管曾是企業布局重點
所謂藥房托管,是指醫院藥房在所有權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醫院通過契約的形式,將藥房交給具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的醫藥企業進行有償經營和管理,而藥房的所有權仍舊屬于醫院。實質上是藥房采購權和藥房產權的分家。
從大的醫改方向來看,在推出兩票制的同時引入醫院藥房托管,既能降低藥品價格,又能維持醫院的良性運轉,可謂是一舉多得。
于是,自2013年起,藥房托管持續升溫,遍地開花。目前全國范圍內,約有半數以上的二級及以下醫院已實施或計劃實施藥房托管。國藥、上藥、康美等企業都在藥房托管領域進行布局:
國藥控股:在2017年通過非公開發行籌集約人民幣10.3億,主要用于醫院供應鏈延伸項目、社區醫院藥房托管等方面;
上海醫藥:在2017年共托管醫院藥房226家,新增97家;
康美藥業:早在2014年就一口氣拿下81家醫院藥房托管權,到2017年已簽約的醫院托管藥房已超越100家。
因無法實現“醫藥分家”而死,多地禁止藥房托管
但藥房托管在操作過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漏洞。
① 難以真正起到醫藥分家的作用。
表面上看,醫院不再銷售藥品;但不管雙方采用哪種模式合作,都是有償托管,藥房托管的利益鏈仍然沒有徹底切斷。藥房托管的核心在于它必須同時滿足醫療機構和藥房托管者的利益訴求,因此它難免是利益協作的產物,無論用哪種模式,都難以真正起到醫藥分家的作用。
衛生領域專家、原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曾指出,藥房托管運行之初,不少醫藥公司要給醫院高達40%的返點。除此以外,托管企業還要支付醫院藥房員工的工資。
這種情況下,患者從醫院藥房買的藥,價格不降反漲。藥房托管是變相的“二次議價”,實質上將暗扣變明扣的不合法行為合法化了。
② 有償托管滋生腐敗。
醫院藥房托管模式滋生了新的賄賂空間:有些院長利用手中職權,大肆收受醫藥經銷商的好處費。2016年11月,武漢市蔡甸區中醫院院長張友軍利用職務之便在“藥房托管”等項目中受賄高達131.29萬元。
③ 企業追求利潤,藥品質量難以保證。
藥房托管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障藥品供應。藥房托管似乎是提高了效率,但是企業運作以后,難免追求利潤最大化,當藥品更便宜、成本更低、留給企業更多利潤空間的時候,藥品的質量就很難保證了。
于是,因為符合“醫藥分家”而生的藥房托管,因與“醫藥分家”相抵觸而趨于死亡。各省紛紛發文“禁止藥房托管”。
在政策風向下,6月初,曾多方布局藥房托管的國藥控股的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公司以前開展過藥房托管業務,但現在已經不做這一塊的業務了,“不賺錢,而且還存在政策風險”。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段話用來形容近幾年來藥房托管的發展,再合適不過了。
目前來看,醫院藥房托管是醫藥分家過渡期的產物,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目前國內以藥養醫的現狀。
那么,為了“醫藥分家”目的的實現,醫院藥房究竟要怎么辦?
“處方外流”之下,DTP藥房或在線藥店成出路
“處方外流”將成為實現“醫藥分家”的重要解決方式之一。
所謂“處方外流”,就是醫生負責開處方,患者憑處方到醫療機構或者零售藥房自主購藥的新模式。在這樣的環境下,DTP藥房或在線藥店將會成為“醫藥分家”背景下的新出路。
DTP藥房,是指制藥企業將產品授權藥店代理銷售。與醫院藥房的“醫院主導”不同,DTP藥房為藥企主導。
在線藥店則通過藥店/流通企業配送,讓患者更便捷拿到藥品。
檢驗科托管還可以走多遠?
藥房托管被禁之下,與藥房托管類似的檢驗科托管政策,究竟能走多遠?
檢驗科托管極有可能被禁
所謂檢驗科托管就是醫院將檢驗科的經營管理權交給有較強經營管理能力,并能夠承擔相應經營風險的第三方機構進行有償經營。第三方機構全面接管醫院的檢驗科,利用醫院檢驗科的場地、機器、人員和病員,為醫院提供相應的檢驗服務,并向醫院繳納一定的費用。
看起來與藥房托管差不多,只是被托管的主體不同。也就是說,相應的,藥房托管背后所存在的弊端,檢驗科托管也同樣存在。
這也是為什么在近日發布的《北京市衛生計生委 北京市中醫管理局關于推進和規范衛生計生系統行風建設管理的通知》中政策強調:公立醫療機構對除政府牽頭的醫院托管外的其他合作、托管、支援關系應予取消。
行業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堅決清理各類托管。這也意味著,檢驗科托管極有可能跟上藥房托管的步伐,行將就木。
衛健委:可委托醫學檢驗實驗室提供服務
實際上,相較于藥房托管的水深火熱、檢驗科托管的陰晴未定,為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的第三方企業,目前可以說是如沐春風。
2018年6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網站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改革完善醫療機構、醫師審批工作的通知》,通知第二條中尤為強調:
在保障醫療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醫療機構可以委托獨立設置的醫學檢驗實驗室、病理診斷中心、醫學影像診斷中心、醫療消毒供應中心或者有條件的其他醫療機構提供醫學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醫療消毒供應等服務。
本通知賦予了醫院委托醫學檢驗實驗室提供服務的合法地位!!!
注意通知中所用的措辭,“委托提供服務”和“托管”不同。“托管”賦予了托管企業對于檢驗科的經營管理權。
目前“委托提供的服務”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提供試劑服務,就是醫院檢驗科所用試劑均由第三方公司提供,包括采購供應、倉儲配送。
這方面比較出色的就是華潤醫療和塞力斯醫療強強聯合所打造的檢驗集約化服務項目,兩家公司通力合作,已與多家醫院達成合作:
華潤醫療器械及華潤醫藥商業集團有限公司下屬企業負責醫院客戶資源和體外診斷試劑等耗材的倉儲配送。
塞力斯負責診斷試劑的采購供應,及提供設備的售后服務、日常運營管理等。
另外一種是檢驗科項目外送,就是將檢驗標本送至檢驗中心進行統一檢測。現在很多醫院都有檢驗項目外檢的情況,送檢量僅占醫院檢驗科份額很小的一部分。主要是將一些檢測量少、成本高的項目外送到第三方檢驗中心、獨立醫學實驗室等,比如基因和遺傳代謝病等等。
國內第三方檢驗龍頭企業——金域檢驗明確宣布已建立37家醫學實驗室,覆蓋中國90%人口區域、服務20000多家醫療機構、提供約2500個檢測項目。去年與四川資陽市雁江區人民醫院聯合共建的雁江區區域醫學檢驗中心更是幾乎是包攬整個區域的醫學檢驗服務。
除金域檢驗外,目前國內經營比較好的檢驗中心還有迪安診斷、達安基因等。
第三方公司能夠通過提升樣本量來降低成本。
第三方檢驗服務商將迎來爆發!
在被賦予“合法”地位之后,第三方檢驗服務提供商(包括華潤醫療、金域檢驗等)將迎來爆發期!
衛健委于6月19日發布的通知中,還承認相關服務委托協議。意味著很多新開張的小型醫院、診所等不用再設置檢驗、病理、影像和消毒中心,開設醫院診所的成本大大降低,檢驗科不再是醫院必須有的科室。基層醫療利好。
這些第三方檢驗服務公司的出現不僅解決了小型醫療機構檢驗的問題,同時也為大醫院解決因社會需要而不得不開展虧損檢驗項目的難題,還能夠有效降低醫院采購成本,現已成為醫療服務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當然,并不是所有醫院都可以把檢驗委托出去。衛健委在委托提供檢驗服務合法地位的同時,也設置了一些防護措施,規定城市的醫療集團和縣域醫共體的牽頭單位必須提供檢驗服務,也就是說必須要有檢驗科。
藥房托管已經“瀕死”狀態,檢驗科托管也有可能跟上。“委托第三方提供服務”仍有政策護航,因此,第三方服務中心將迎來爆發期。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國的獨立醫學實驗室行業尚處在起步階段。原衛生部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從事第三方醫學診斷的市場規模不足20億元,僅占整個臨床檢驗規模的1.4%,相比成熟國家的35%還有很大差距。發展潛力可期!
當然,在醫改的過程中,未必不會再遭遇“藥房托管”這種改革過渡期產物,如果第三方委托愈演愈烈,就會出現難于監管、壟斷行業、不利于檢驗專業發展、人才作用得不到充分發揮、過度追求利潤、質量不能保證等一系列的問題。無論是醫院還是企業,都應該警鐘長鳴。